为贯彻落实科技兴国、人才强国发展理念,深化产教融合,为社会进步、企业发展、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590号)要求,根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通告》,结合校企合作现状,制定《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年规划》,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建设目标和内容,确保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顺利有序开展,进一步推动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产业升级进程,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强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合作战略关系,更好的为行业内企业提供示范及服务,解决共性瓶颈问题,带动地区经济及相关行业共同发展。
一、国星生化校企合作基本情况
(一)国星生化简介。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星生化”)是集研发、制造、市场为一体的生产新型“三药”(医药、农药、兽药)及“三药”中间体的环保型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现有职工810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5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66名。国星生化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技术为导向,以创新为抓手,通过自主研发,攻克了吡啶碱关键技术,打破了美国等少数跨国公司对我国半个多世纪的技术垄断,打破了长期制约民族生命科学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填补国内空白。目前,国星生化成功投资建成年产43.5万吨“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吡啶碱产业链,产能占国内65%市场份额,国际45%份额,完全掌握市场话语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家吡啶碱生产商。
近年来,公司先后荣获了“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全国质量标杆”、“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等十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公司开展的“年产2.5万吨吡啶碱项目”、“银法乙醛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年产3300吨2-氯-5-甲基吡啶项目”等3个项目获国家火炬计划示范项目证书。公司成功组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杂环化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12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国星生化“红太阳”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同时公司吡啶、3-甲基吡啶、2,3-二甲基吡啶等产品荣获安徽省新产品、安徽省名牌产品、安徽省工业精品、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国星生化校企合作现状。国星生化从创立伊始就确立了高起点、高定位,生产高技术产品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公司发展的首要位置,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具有多次承担国家或行业重点研发计划的经历,拥有优秀的研发团队,具有一定的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相关的设施,具有较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
多年以来,国星生化不断巩固和发展与各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重视产学研机制结合。公司于2011年荣获安徽省产学研示范企业称号,近年来与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行业内优势科研院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以项目合作为载体,有效解决了企业技术来源问题,促进了行业科技成果转化,锻炼培养了企业的创新团队。
近年来,国星生化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将校企合作融入日常工作管理中,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完善管理制度,开展以岗位实践为基础、以技术提升为目标、以以岗促学、学历培训提升、国内外进修和智力引进为支撑的多层次、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脱产培训、外出观摩、研讨交流等多种培训方式,强化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公司聘请高校专家为技术顾问,参与企业项目技术研发工作,深化校企合作力度,协助提升校企合作质量。
二、校企合作建设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为立足国家“十三五”产业发展需要,朝着“十四五”规划方向进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理念,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为客体的产教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地方和企业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发展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技兴国、人才强国”发展理念以及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在目前的产教融合基础上,充分利用公司技术、平台、资金优势,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发展进程。积极探索改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师带徒、工学结合等多种现代化合作模式,开辟“企业课堂”、“教学工厂”,构建“车间在学校、课堂到车间”的新模式,切实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共通联系;创新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加强道德、体能及职业技能训练,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推动教、学、做合一;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加强社会和企业需求调查,面向市场、面向行业,协助加强和完善校本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训指导能力,加强行业专家和高校教师队伍的技术交流与学术结合,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努力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未来三年,将依托政府的大力支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企业校企合作水平和实力,将国星生化建设成吡啶碱行业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地方经济以及行业内发挥引领、服务和辐射作用,突破解决行业内关键共性问题,为当地乃至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三)具体工作目标。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宽度和深度。多渠道开展校企合作,扩大合作范围,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和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形式,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系统培养技术专业人才。二是积极拓展高校科研院所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每年新增3所合作院校,每年吸收接纳优秀毕业生20人到公司进行实践就业,到2023年校企合作院校达到10所左右,吸收接纳优秀毕业生60人左右。三是提高合作院校的企业适配性。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合作院校化学化工、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和实训标准,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大力开发有企业参与编写的、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协助学生在入学之初打牢专业技能基础。四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将接纳包括化学化工、生物工程技术等专业教师进入相关岗位进行锻炼,参与企业新技术及资源利用研发工作,和企业联合攻关,开展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等活动,进而增强教师专业实际工作能力,提升校内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加大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同时公司选派技术骨干到学校进行技术交流和宣讲,从而使校企形成长远的、牢固的、有实质性内容的深度合作。
三、建设内容
(一)丰富校企合作内涵,打造专业技能人才培育摇篮。以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以平等、自愿、互惠、互利为原则,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打通科学理论价值链,实现科学技术产业化发展转化,三年内与院校合作申请专利3项,授权1项;在现有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在未来三年内建成学生实践实训基地1个,联合高校参与1-2项省市科研项目的申报。以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为纽带,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理论教学工作中,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注入实践活力。
(二)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依据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联系,与科研高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计划的制定上进行密切合作。争取每年新增合作院校3所,每年吸收接纳优秀毕业生20人到公司进行实践就业,到2023年校企合作院校达到10所左右,吸收接纳优秀毕业生60人左右。依托企业平台优势、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平台,完善校企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为校企双方提供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服务。
(三)立足实际,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以面向社会、面向行业为基本要求,立足社会与企业发展需求,实现“专业对接行业”实践目标,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过程导向,以建立专业对口重点培养人才库、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多种形式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更新教学手段,构建实训学习平台,支撑技能学习;建设提供生产实训基地,承担实践教学、技能鉴定、专业技术技能服务等任务,每年提供技术技能培训不少于5次,至2023年培训总人数不少于1000人次。让学生提前介入企业,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亲身体会到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升动手能力,增强岗位竞争意识和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让学校与企业成为安徽及周边地区吡啶碱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
(四)提高师资建设水平,打造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未来三年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实施,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产教融合目标和任务的关键。为此,校企将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结合的方式,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企业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等每年深入院校1-2次进行技术与学术交流,为校本教材注入实践灵魂;邀请高校化学相关专业优秀教师进入企业,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每年为在职员工开展1次理论知识培训,进行学历提升继续教育;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高级职称技术人才1人、引进、培养骨干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
四、保障措施
(一)争取政策支持。在现有一系列政策基础上,积极争取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支持, 建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赢长效机制,合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
(二)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公司主要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各分厂、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明确领导小组工作职责,保障校企合作的实施和协调管理等工作,确保规划目标和责任的顺利落实。
(三)完善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流程,将产教融合与校企业合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完善校企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保障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合法权益。
(四)提供经费保障。提供经费支持,用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职业技能专业培训、专家技术人员引进培养、科研与技术开发等,为公司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